2021年江西省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答题试题及答案
高二年级第1份(共5份)
一、单选
1. 为了方便公民和组织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间谍行为或线索, 国家安全部设立的间谍行为全国举报电话是( a )。
a. 12339
b. 110
c. 122
d. 119
2.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教职员工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机向学生传教
b. 不得在校园内成立任何宗教组织
c. 不得在校园内举办任何宗教活动
d. 不得在校园内布道传教和宣传有神论散发宗教传单和涉及宗教内容的非法出版物
3. 女同学遇到陌生男子的纠缠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b )
a. 不可害怕,态度明朗
b. 顺从对方
c. 语言要委婉,不可激怒对方
d. 遇到严重情况要及时呼救、逃跑
4. 抵御电子邮箱入侵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 )
a. 自己做服务器
b. 不用生日做密码
c. 不要使用纯数字
d. 不要使用少于5位的密码
5. 容易导致烫伤的情况有( a )
a. 不小心把水滴在热油中
b. 用锅盖盖住因油温过高起的火
c. 戴手套移动开水壶,热油锅
d. 洗澡时试试水温
6. 不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 b )
a. 让成瘾者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
b. 不让他再上一次网
c. 一点一点、慢慢的减少上网的时间
d. 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
7. 网络上购物,对方要求支付押金的行为,事主应该( b )
a. 同意
b. 拒绝
c. 向店主咨询
d. 以上都不对
8. 从自身角度谈谈怎样做好宿舍防盗工作( a )
a. 离开寝室的要锁门,不要怕麻烦,要养成随手关、锁门的习惯。
b. 可留宿他人
c. 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可以交往。
d. 多放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9. 在公共场所遇到持枪的恐怖分子,需要找掩蔽物,下列关于掩蔽物选择说法正确的是( a )
a. 选择不易被穿透的物体作为掩蔽物
b. 掩蔽物体最好在自己和恐怖分子同一侧
c. 最好选择不规则物体扰乱子弹运动方向
d. 容易穿透的物体在躲避枪击时毫无作用
10. 如果是一般的烫伤,我们应该立刻( a )
a. 用大量的冷水冲洗烫伤的部位
b. 涂抹酱油
c. 涂抹膏药
d. 拨打120求助电话
11. 传销组织是( b )组织
a. 合法的
b. 非法的
c. 有合法的传销
d. 直销的一种
1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 b )
a. 消化道
b. 呼吸道
c. 皮肤
d. 血液
13. 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 a )政策,但所有的宗教活动都要依照《宪法》和相关法律进行。
a. 自由
b. 制约
c. 科学
d. 政教合一
14. 当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突然遇到地震,应采取( a )避震措施。
a. 保持冷静,保护头颈部,躲在坚固座椅下(旁)
b. 立即越过座椅,快速冲向逃生通道
c. 寻找影院管理人员,问问看该怎么做
d. 冲向食品柜台取食品
15. 在电动直梯上,尽量不要( d )
a. 聊天
b. 唱歌
c. 吃东西
d. 超越前方人群
二、判断
16. 做单、双杠动作时,要在上杠前记得抹防滑粉( a )
a. 对
b. 错
17. 乘坐二轮摩托车不能侧坐或者反坐。( a )
a. 对
b. 错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a )
a. 对
b. 错
19. 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遇到抢劫我们可以暂时放弃钱物。( a )
a. 对
b. 错
20. 不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别针、小刀等金属、硬物上体育课。( a )
a. 对
b. 错
三、复合型单选
21. 如何正确认识食品标签①看食品类别②看配料表③看营养素含量④看认证标志( c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22. 下面哪些行为在乘坐电梯时应予以禁止的?①乘坐在电梯门口有护栏围住或者悬挂电梯维修牌的电梯②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或存在腐蚀性的物品乘坐电梯③倚靠在电梯轿厢门上④超载使用电梯( d )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3. 发现同伴溺水后,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c )①立即下水救人;②立即大声呼救;③尽快打110或119报警;④与其他同伴一起手拉手下水施救;⑤用救生器材或当时可以利用的竹竿、木板、绳索等物件营救;⑥跑回家躲起来,拒不承认。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24. 火灾现场具有( d )情况的,禁止用水灭火:①轻金属火灾;②遇水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的物质火灾;③处于熔化状态的钢或铁;④处于白热状态的化合物或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5. 化学药品中毒者会出现哪些症状?①呕吐②惊厥③呼吸困难④休克( d )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