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冬天为什么爱起雾,冬天江面起雾
内容导航:
一、冬天为什么会起雾冬天为什么会起雾
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二、江西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概况: 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
春季阴冷多雨,偶有桃花汛;夏季高温多雨,间有台风影响;秋季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冬季湿冷,多偏北大风。
年平均气温 11.6℃~19.6℃,无霜期长达240-307天,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全年降水50%以上集中在4-7月,该时期为江西的雨季。
江西地域广,南北跨越 5个多纬距,东西相隔5个多经度,境内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鄱阳湖及其平原。
复杂的地形、地貌分布,使得江西气候资源分布复杂多样:光资源北多南少;热量资源南多北少;水分资源东多西少;风能资源湖区、山区多,其他地区少。
全省四季主要特点、气候资源分布如下: 春季: 受大陆冷高压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我省多过程性天气,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是低温阴雨和强对流。
长期低温阴雨会造成烂种烂秧,对早稻播种危害很大,平均约 2年出现1次。
夏季: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旱酷热。
全省 7月平均气温除周边地区外,南北各地相差甚小,都在29.0~30.0℃之间,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
全年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除鄱阳湖受湖水调节和龙南、全南、定南等地植被条件较好的山区为10~20天外,其他地方都在20天以上,赣东北和赣江中游一带多达40~50天,可算是我国的“火炉”之一。
全省多年极端最高气温 31.1℃~42.1℃。
秋季: 雨季结束之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我省多处太平洋副高脊区之中,使得我省多晴好天气,且湿度较小,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与寒露风。
冬季: 受大陆季风影响,不断有冷空气侵入,特别是鄱阳湖区域为向北开口的盆地,冷空气长驱直入,使北部平原气温显著下降,有时伴有雨雪或冰冻。
1月平均气温为3.5~5.0℃,最低气温较低。
赣南盆地因受山脉阻挡,加之位置偏南,冷空气的影响较小,1月的平均气温为7.0~8.0℃,有的在8.0℃以上,但极端最低气温仍可下降至-5℃左右。
全省多年极端最低气温-3.8℃~-16.7℃. 光资源分布: 我省全年的日照时数绝大部分地区在
1600~2100小时,星子、都昌、德安、永修、景德镇和上饶地区北部超过1900小时,其中波阳多达2145小时。
宜春地区西部和萍乡稍少,不足1700小时,其中铜鼓只有1560小时。
山区的日照时数亦较少,如崇义仅为1521小时。
热量资源分布: 江西的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全省各地的年平均气温为 16.4~19.8℃,自北向南递增,平原高于山区。
赣东北、赣西北边缘山区和长江南岸一带年平均气温较低,为16.4~17.0℃;赣南盆地年平均气温较高,为19.0~19.8℃;其余地区多为17.0~19.0℃。
近年来,我省冬季气温与最冷月最低气温逐渐上升,每
10年约增加0.05~0.19℃;夏季气温与最热月最高气温逐渐降低,每10年约降低0.01~0.17℃;春季和年平均气温,各地有升有降,其幅度均较小;秋季气温略有降低。
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3-19.5℃,一般自北向南递增。
赣东北、赣西北山区与鄱阳湖平原,年均温为16.3-17.5℃,赣南盆地则为19.0-19.5℃。
夏季较长,7月均温,除省境周围山区在26.9-28.0℃外,南北差异很小,都在28.0-29.8℃。
极端最高温几乎都在40℃以上,成为长江中游最热地区之一。
冬季较短,1月均温赣北鄱阳湖平原为3.6-5.0℃,赣南盆地为6.2-8.5℃。
全省冬暖夏热,无霜期长达240-307天。
日均温稳定超过10℃的持续期为240-270天,活动积温5000-6000℃,对于发展以双季稻为主的三熟制及喜温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均甚有利。
唯北部地形开敞,特大寒潮南侵时有不利影响。
江西为中国多雨省区之一。
年降水量1341-1943毫米。
地区分布上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地多,盆地少。
庐山、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是全省4个多雨区,年均降水量1700-1943毫米。
德安是少雨区,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其中4-6月约占42-53%,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多雨与少雨年份相差几近一倍,二者是导致江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雾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实际上,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更多的隐患!
雾霾天气形成是汽车尾气排放的原因么?包括我们汽车行业的人包括汽车媒体的人不太同意说汽车不好,这些年汽车技术进步还是明显的,屎盆子往往扣在汽车身上是让人接受不了的。北京雾霾,汽车不是罪魁祸首,后来我把标题改了,这个不是特别客观。我讲了北京雾霾汽车是罪魁但是不是祸首,至少汽车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的。刚才讲到20%,过去有看到过30%,但官方数字22%,北京媒体曾做了一个标题,北京雾霾,北京的车,天津的油,河北的煤,做的标准我看了,印象很深。但是不是那么准,但是很形象,说明了很多问题,有分担率。这个大的分担率上汽车是跑不掉的,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油的问题,油的问题直接拖累了汽车排放,这里说汽车必须要说油。
媒体报道的三大原因: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国家气象局网站消息,从中国气象局2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气象专家表示,造成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尤其是华北地区高达64.5%,为近10年最高,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
二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
三是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多部门会商联动,完善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应急减排方案,以防范和控制重污染天气的出现。
据悉,入冬以来,河北南部、北京、山西东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及四川和云南局部等地有10~20天,其中江苏大部在20天以上。相比于常年同期,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东部等地偏多在1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安徽大部、上海等地偏多3~8天,山东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广东南部偏多超过8天。华北南部及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有8~15天能见度不足1000米,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12天能见度不足500米。
四、有什么好办法,冬天脸上爱起皮
答:您好根据您的描述一般冬天面部起皮的原因多是由于季节干燥皮脂腺分泌不够导致的一般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建议可以适当涂抹一些润肤霜保持皮肤的滋润度季节干燥容易上火平时可以多喝水饮食上注意清淡多吃蔬菜说过尽量不要吃油炸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保证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