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以馀汗之水为名
余干县是上饶市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与万年县接壤,西连南昌、进贤县,南与余江县、东乡县毗邻,北邻鄱阳县、都昌县。
余干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水产畜禽基地县、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基地县、江西省美食之乡。因馀汗之水为名,余干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建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为古干越之地,秦时置馀干县。
汉,豫章郡余汗县。因馀汗之水为名。新莽改名治干。
三国吴称余汗县,改属鄱阳郡。南朝刘宋永初年间,去水存干,改名余干县。
南齐又时,复名余汗县。隋开皇九年(589)又改称余干县,属饶州。元元贞二年(1296)升为余干州,属饶州路。明洪武初改为余干县,属饶州府。民国先后属浔阳道,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第六行政区。
1949年5月7日余干解放后,先后属鄱阳专区、乐平专区、浮梁专区。
1952年改属上饶专区。1968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
2000年10月上饶地区撤区设市,余干县属上饶市管辖。
千年古县
余干是江西省18个古县之一,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孕育出百越领袖“江西第一人杰”汉长沙王吴芮、唐工部尚书余懃、宋代右丞相赵汝愚及诗人李思衍、理学家张遐等一批忠臣良相,文人士子。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余干还是唐代大诗人刘长卿、韦庄,宋代大词人黄庭坚、辛弃疾,明代理学家朱熹,清代戏剧大师蒋仕铨久居和笔耕之地。
生态县
余干地处鄱阳湖东南岸,江西5大河流之——信江贯穿全境。
水域面积640平方千米,是环鄱阳湖地区水域面积最大的县份,共有湿地面积6.37万公顷,鸟类230种,其中冬候鸟121种,全球99%以上的白鹤到鄱阳湖越冬。
而我县境内占其总数的95%以上,素有“梦里水乡,候鸟天堂”的美誉,自然风光令人神怡。风景秀丽 余干风光秀丽,独特的山水风景和动人的历史传说,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水乡风情。
东山岭位于县城中心,面积0.11平方千米,海拔56.2米。
山上东有峰,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又名羊角峰。唐天宝六年(747),敕改为余干山。宋时以山平地崛起,巍然如冠,得名冠山。
明知县古青高改羊角峰为龙角峰。清时以山居县治东,称东岗山,俗称东岗岭。建国后,改名东山岭。东山岭的羊角峰,相传古有梁肃王恺别业,久废。
峰上多奇树怪石,前瞰市湖。北宋文学家杨亿誉为天下绝景,谓:长洲茅屋,曲水渔罾,楼阁差参,峰岚远近。或白云,或返照,或残雪在树,或微雨弄晴,朝暮掩映。
羊角秋风为“干越八景”之一。今羊角峰上矗立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旁巉岩有纪念亭、浩气坊。亭下巨石重叠,为唐陆羽茶灶。明《一统志》载:羽尝品越水,故居思禅寺,凿灶煮茶。
东山岭崛踞城中,梅岩、冕山,翼然对峙。山上树木葱茏,怪石嶙峋,亭楼参差,石级盘桓。登高远眺,西北庐山隐隐在望,鄱阳湖烟波浩渺;东南层峦叠嶂,丘陵起伏。
信河如练,白帆点点。近郊沃野无垠,公路纵横。南瞰市湖,碧波荡漾,琵琶洲楼台林立,长街伸展,店房栉比。以东山岭为主体的“”历代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临揽胜,骋怀赋诗。
憩园
东山岭南麓通琵琶洲曲堤上的憩园,和东山岭中峰的干越亭遥相呼应。憩园设施为仿古建筑。
李梅岭
县城东南33.8千米处的李梅岭,面积5平方千米,海拔390米,为全县第一高峰,因峰顶常有白云缭绕又名白云峰。相传白水真人吴丹在此修炼。曾建有清溪观。
隐士章嵩故居云峰斋、铁心庵俱废,岭上东有罗汉崖,西有龙泉井,南北有石径上下,沿途凉亭四座。
应天寺
应天寺,又名梅王殿,位于余干县梅港乡梅港街后的寺臂岭上,距县城约29公里。始建于南朝宋孝建(454—456)年间。清乾隆年间两次维修,是为纪念西汉开国大将梅鋗的专寺。
相传寺臂岭,山形山形奇异,如睡椅状。
水文地质
信江,为流经余干第一大河。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东北麓平家源,经玉山、上饶、贵溪、鹰潭、余江等县,再由县东南炭埠入境,至潼江滩分两支。
一支由东向北,经过县城马背咀入珠湖,称东大河,另一支向西经瑞洪入鄱阳湖,称西大河。
县城内地下水资源丰富。余干县内信江河谷的松散岩孔隙水区中部,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余干县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其形成的构造特征可分为社庚至五雷复背斜,余干镇至枫港复向斜,瑞洪至康山坳陷带等构造带。